■昭佳

  德國人愛吃巧克力在歐洲是有名的,在科隆,有一座獨具特色的巧克力博物館,其外形很像一艘輪船,進入館內,才發生別有天地,等於溫習了一次巧克力的歷史。
  大門口,一個大玻璃溫室,罩著四棵結果纍纍的碧綠可可樹,可可樹五年結果,可活一百年,每個果實呈橢圓形,內含三十至五十顆可可豆,廿個果實可得一公斤 。
   博物館內展出各式各樣的巧克力,還有一套縮小的巧克力生產線,從可可磨成粉,加糖攪拌,壓模成型到冷卻包裝成為巧克力食品的生產過程。
   巧克力於十六世紀初才傳入歐洲,一五一九年西班牙殖民軍進入墨西哥,發現當地人食用一種味美、耐飢的軟膏,是用可可粉和玉米混合加水後煮熟而成,這便是巧克力的前身。
   巧克力傳入歐洲時是加鹽吃的,後來西班牙一名大臣建議加糖試吃,味道更美,終而演變成現在風行全球的巧克力糖。
                 
                          資料來源:台灣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