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學校輔導工作21年的北一女中教務主任楊世瑞女士,藉由靈性的探索與實踐,在工作與家庭生活中體現自我生命實現,並於2002年教師節,獲頒「台北市優良教師獎--輔導與特殊教育類」的殊榮。是什麼力量泉源讓這位全國頂尖學府的優良教師楷模在世俗與靈修之間兼容並蓄?以下我們特別採訪這位優良教師,將她的心路歷程與讀者一起分享。

 

◎春風化雨二十載,惜福感恩為理念

  「君子教導人的方式有五種:有的像及時雨般掌握最佳機會來教化;有的則是依照學生本身的個性來轉化他,使其德性趨於完美…」這段《孟子論》中的名言,是北一女教務主任楊世瑞師姊在輔導工作上所企盼達成的教學境界。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教學成效,讓她榮獲特殊優良教師獎,並接受了台北市長馬英九的表揚(見圖)。對於此一殊榮,楊主任謙卑地表示:「其實對我來說,我覺得能夠擔任老師,就是我最大的榮幸、最大的快樂了。因工作而得獎,對我個人而言是『額外的獎賞』。我覺得自己在教育工作上面,能夠面對著青少年,能夠跟他們一起成長,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顆善解人意、為對方著想的心,建立起師生間的情感與信任。一位北一女高二的學生表示:「我們高一的生涯輔導課就是楊主任所指導的,我們從她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她臉上常常都帶著很和藹可親的笑容,當你一看到她時,就很想跑過去跟她大喊一聲:『嗨!楊主任!』我覺得可能是她能夠站在與對談者同一個出發點,跟對方談話時,讓對方覺得她是真的跟我在對談!」師生間如此零距離的真情流露,實際上源於楊主任透過靈修中的成長,讓輔導專業得以發揮得更多。

 

◎靈性恩師的啟迪

  從小即已萌發對真理探求的渴望心,楊主任說:「我常常會想,上帝是不是真的聽到了我的禱告?聖經裡面那些故事是真的存在嗎?為什麼我的內心裡面還是會覺得很空虛?我一直很希望能夠有人給我這些答案。」她回憶著:「我小的時候是生長在基督教的環境下,我很高興地去上主日學校,也很快樂地唱讚美主的詩歌,在主日學校裡我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童年。可是當我慢慢長大後,我發現這些似乎已經不太能夠再滿足我,我的內心仍然常覺空虛也有許多困惑。在高中時代,因為學歷史的關係,我對佛教禪宗的故事很感興趣,可是我又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佛教跟基督教是不能相容的?在我已經開始擔任輔導老師幾年後,一個很巧的機緣下,我聽了清海無上師的開示,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得到了非常大的領悟與啟示,我知道不同宗教背後的源頭原來是相同的!同時清海無上師無限的愛力,也讓我非常地感動,從那個時候我就開始進入靈性的學習,到現在已有十四年的時間。」

  於一位以教育為畢生志業的老師來說,楊主任對於清海無上師的無我奉獻與至高的慈愛,有著比尋常人更深刻的體認與感動。楊主任說:「我記得師父曾經說過,她當師父之後就沒有星期六和星期天。因為師父要面對的徒弟比一般老師的情況更多、更廣、更不一樣,為了滿足徒兒們的需要,師父放下了個人的一切。她不只是我們所看到的一般師父那樣講經、講道理而已,除了讓我們從知識層面了解、吸收,師父更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同時還因應徒弟成長的需要,給予不同的照顧與關愛,這是其他老師所做不到的。她細膩溫柔的照顧以及在智慧上的啟發,是任何其他老師所不及的!她用最大的愛心去對待每一個不一樣的徒弟,不論是語言上的開導或是靈性上的啟示,都是最棒的。師父那種無我犧牲、奉獻的精神,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我還記得師父在一次講經結束後,她非常誠懇地跟大眾說:『師父要離開了,你們如果原來是佛教徒,就繼續當一個快樂的佛教徒;如果你是基督徒,也希望你繼續當一個快樂的基督徒。」那時,我感動得流下眼淚,師父那種寬闊無私的胸襟是我們平常所看不到的,我可以感受到她是出自內心真誠地祝福每一個人,那種愛力讓我深深地震撼!」

 

◎修行激發潛能,積極樂觀面對工作

  楊主任透過內在的修行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同時也將心靈所獲得的豐足及愛心應用於工作中。當談到學習靈修前後在輔導工作上有什麼差異時,楊主任明確地表示:「修行之前,我就只是個一般的輔導老師,雖然我也很敬業,把我在心理學以及輔導領域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拿來發揮應用;但是在修行靜坐之後,對於心理學者的理論有更深的體認與了解,我更能發揮這些知識與專業,將許多輔導技巧應用得更妥當、對當事人有更多的愛心與耐心,這些是在靜坐之後才做得較好!」

  從與清海無上師印心後,楊主任是如何將修行的體悟應用在忙碌的工作挑戰上?她表示:「我想師父以前有講過,當你印心的那一天起,你就已經跟上帝溝通了。我把每一天都放在師父的手上,我每天抱著學習的態度去上班,看看這一天會經歷什麼樣的事情?我是學心理輔導的,我的工作常常偏向別人苦惱的部分,他們的情緒常會影響到我。可是當我印心修行之後,我會抱著比較快樂的心情去面對每天不可預測的工作,以及迎接一些可能的挑戰。我的態度變得越來越積極,生活上我會用一種比較自然的態度去看待。輔導工作很不固定,常遇到的狀況就是當學生心情很不好來輔導室的時候,你會先把手邊的工作停下來去協助她,可是你內心有時也會有些掙扎,因為那時可能你正忙別的事情,或者正是你要吃飯休息一下的時間。這時我就會想起師父為了我們所示現的種種犧牲,我們這一點不方便又算什麼!」

  「每個人都會有疲累的時候,也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保證是不是能做到最好的身教和言教,去示範給我們的學生。」每天透過打坐修行的楊主任真誠地面對自己工作上的表現,體認出唯有內在的源源不斷的愛力與智慧,才是對學生、對自己最好的指引。

  她指出:「生活當中如果沒有修行,是非常冒險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每一天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人、事、物。這樣的感觸對身為輔導老師的我尤其深刻,我們不像其他的老師,每天有著固定的課程、面對固定班級的學生。雖然我們的學生來跟我們談話時,也許會先預約,但是你不知道她今天會開放哪一段她的心靈經驗?對某些學生而言,你根本不知道她今天怎麼會突然出現了?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如果我們每天沒有足夠的愛心與智慧,我們怎麼能夠跟別人有良好的互動呢?回過頭來看,人生前二、三十年的生命,真的是非常大的冒險!現在我則覺得非常平安,每一天都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跟上帝、大自然的力量溝通,讓我覺得每天都行走在『道』當中。不管你做任何事情,你都會覺得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在支持著你、陪伴著你,『祂』在給你一個最好的指引!」

 

◎對未來主人翁的期許

  現今社會大環境價值觀的混淆,深深影響新世代的年輕人,他們該何去何從?楊主任點出了具體的方向:「在青少年階段,基本上學生對自己並不是很有自信,他們還在尋求『self-identity』,就是所謂的『自我認定』。尤其在現代社會中,整個大環境價值觀非常混淆,所以對學生來講,他們要找到自己和肯定自己要走的方向,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很希望我們的學生或青少年,能夠有自信、更順利地自我認定。我常常鼓勵他們,要看一些積極、正向的書籍或電影,而不是在這個階段當中,讓內心充滿了太多哀愁、暴力、或是負面的念頭,這樣會影響到他們整個的思考邏輯。如果學生因為來自於家庭,或者其他外在的情況,使得他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讓他們能夠相信大自然中,有一個更好的、更上層的力量在引導他們,讓他們覺得不管任何時候都在『道』裡面,這樣的話,我相信對他們來講,一定會更容易自我肯定。」

 

◎修行利益家庭生活

  一位成功的職業婦女,經常也有個美滿的家庭生活。無論在夫妻之間的扶持與敬重,或是親子間的啟發與教誨上,我們在走訪楊主任的家居生活時,確實感受到了。楊主任說:「我跟我的先生原來感情就很好,當我們一起修行後感情更好。我們沒有任何事情是不能夠談的,我們就像是朋友一樣。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有這麼好的一位靈性伴侶,讓我們彼此在修行路上相互鼓勵與扶持,彼此間更懂得互相尊重、互相關愛。所以,我才可以更彈性地去對待小孩,不會像很多父母對小孩的課業太過在意,對小孩的前途有太多的擔心,而影響到親子的關係。」

  正值青少年並且從小就跟著爸媽一起吃素修行的小師兄,又是怎樣評價他的「老師」媽媽呢?小師兄說:「我最喜歡媽媽以朋友的方式來看待我,我們之間是可以打開心房說出心裡的話的,並不是只有母子之間那樣的關係而已。我們的互動方式就像是朋友一樣,彼此常常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當我們問到家中什麼事令他最感到幸福?他毫不遲疑的說:「我有一個比其他人都“FASHION”(炫) 的媽媽!」

 

◎結語

  在「靈性導師」清海無上師所樹立的完美典範裡,楊師姊體悟出許多智慧應用在教育工作上,並且在家庭生活中身體力行。多年來,這些心靈上的深刻體會,讓她心中時時充滿著感激。談起許久未見的師父,她想要表達的是:「雖然很想念師父,很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可以經常看到師父、聽師父開示,但師父無微不至的照顧,就像是師父在身邊一樣,隨時可以感受到師父的愛力。」對靈性導師的信任,讓楊師姊更加安心與堅強;禪定而來的智慧、愛力,轉化成生命動力的泉源,讓她能更有信心的面對生活及工作上的挑戰。

 


∼摘錄自《清海無上師新聞雜誌》第144期∼